拒绝向库哈斯低头的隈研吾,还有希望得普利兹克吗?
“混凝土盒子总让我浑身难受,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
“我设计了很多围屏和滤层,创造并列的‘层叠’感,这种灵感正是源于艺术家安藤广重。”
“我行走在石卷市,意识到现代建筑的起点或许就弄错了,钢筋与水泥的交响乐在自然的咆哮声中一无是处,很多混凝土建筑被冲垮了,而木质结构反而幸存下来。”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33篇讲座,
本次讲座题为《从混凝土到木材,为何木材如此重要?》,于2016年11月7日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举行。由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主讲,由东南大学孙志健同学根据视频翻译整理,由隈研吾研究室研究生,毕设日本一决定战全国第一得主何竞飞推荐。
记录者:孙志健
东南大学本科大四在读,关注ETH体系Olgiati,Kerez,Pascal,Dietmar Eberle等建筑师
推荐人:何竞飞
建筑杂志(日本建筑学术专刊): The Table of Youth专栏执笔,东京大学建筑学科隈研吾研究室研究生,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本科毕业,毕业设计日本一决定战:全国第一。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美国建筑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成员,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事务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曾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无数奖项,著有《十宅论》《负建筑》等。
主讲人:隈研吾
文章全长13984字,阅读完需要20分钟
推荐语
本篇讲座由东京大学隈研吾研究室研究生,毕业设计日本全国第一得主何竞飞推荐
从战后几近一路高歌的日本建筑史中,大抵是找不到如隈研吾般创作手法如此具有转折性的作者;
M2 1991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那个造型及理论极具夸张,大有无所不及之势的日本后现代,隈研吾的M2如记号堆积般伫立着,在都市的条理划一之中是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突兀;论日本后现代时期的代表作,从竹山实的二号馆到磯崎新的筑波中心大楼,都不曾像隈研吾般将单一记号代换放大到如此巨型的尺度,这嘲弄般的直接而又露骨的操作似乎已经在以荒诞的态度来喻示着后现代的穷途末路;自此,恍惚间,隈研吾几乎是以自己的M2为反例,从后现代中彻底决裂,开始抵制主体性—那个以机能形式贯穿现代主义,以操作手法达至后现代顶峰的由作者意识而形成的形态主体,认为建筑作为时刻对外部条件进行呼应的构筑物,不应以强烈的主体性自完;
左:二番館外装 1970 Ⓒ竹山実建築綜合研究所
右:TUKUBA II 1985 Ⓒ磯崎新アトリエ
从“建筑欲望的终结”,“反物体”,到“负建筑”,隈研吾一系列著作里,周折反复所言,即是设计行为本身所伴随的设计物(主体)与自然物(客体)的二元对立,如何跨越主客这二者之间的对立—使“构筑”以消隐的方式贴合“自然”—成为其后期设计思想体系的主轴;与此主轴相呼应的是所谓“粒子性”的操作手法—将形体进行细碎化的拆解消除,从而暧昧形体的清晰轮廓,形成由单一几何形体复制排列而成的聚集体——如长城竹屋的木栅整列,中国美院的瓦格层垒,梼原木桥的梁架叠错;隈研吾在历史中寻求自我言论体系的合理性,从哥特样式通过“粒子化”的细柱构造让体量消隐,到Georges Seurat通过“粒子化”的点描进行对于自然的印象描绘;于其而言,“粒子化”的形态特征似乎是能够使得那个在后现代,曾经带来与环境对立的巅峰的建筑消隐,重归于自然的最为合理的途径;
上:竹屋 2002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中:中国美術学院民芸博物館 2015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下:梼原 木橋ミュージアム 2010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然而隈研吾的“粒子化”,这种以几何形体的单一复制的空间的逻辑构成是如此的线性,几乎只是单纯从降低操作性来完成对于形体的消隐;Erwin Panofsky曾从经院哲学角度强调哥特形式细柱形体变化间的逻辑关联,后印象派的点描画法所依据的Goethe色彩论亦是强调不同色彩作用间所形成的意识情感;那些由“粒子化”而形成的的自然构成,几乎都是以粒子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为基础;仅是将粒子群本身做为操作单位,按单一逻辑对空间进行无差别的抑或内向填充,抑或沿面纵摆的操作模式,似乎已将空间的构成逻辑过于扁平化,这一直接的体现几乎就是隈研吾一直为人所诟病的操作易于模仿,形式偏于单调,空间过于表层;然而换以实用主义的立场,几乎很难再找到比隈研吾更如此贴合市场的设计方式;强调建筑消解的他,秉持着反工业资本的自然视角,迎合了朴素的上流审美,是环境主义下永恒的政治正确;“粒子化”的操作手法易于通过细节改变而进行重制,充分满足资本市场的量化生产需求,并以最小的投入达至最大的产出。隈研吾的言说体系与建筑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或多或少的纰漏,然而这种在学术与市场间取得相应平衡的可能是另一种旁人无可匹及的精明与多面。
前言
哈佛大学GSD副教授Mark Mulligan介绍说:“多年来我一直把隈研吾当成良师益友,他享誉全球的声望不仅由于作品的数量、多样的地域、惊艳的外观,还植根于他文章表达的新颖见解,除了矶崎新,当今在日本或许没有建筑师在理论和论文上能比隈研吾有更多成就。”
在建筑缝隙间呼吸
“从他早期文章中“让建筑消失”的理念,到2013年出版的新书《反造型》,隈研吾一直用深入浅出的语汇帮我们解读设计:他认为建筑不是雕塑,而是联系我们与环境的流动媒介。他的事务所目前雇佣了200多名设计师,尽管规模如此巨大,隈研吾依然保持每个项目从始至终都亲身参与的习惯,目前我已去过他在日本18%的项目,包括简易木材、石料和泥土结构、奢华酒店、高端专柜、度假山庄,还有预算不多的学生活动空间,这些作品典型的空间特质——谦逊、冷静、慷慨,恰好也是他的个人品质。”
《反造型》,隈研吾,2010年
隈研吾的木材美学
Mark Mulligan接着说:“今天我想分享两个观点,首先回应今晚讲座的标题,我们都知道木材是隈研吾的心头至爱,他热衷于宣传木结构的优势。三年前有个国际设计竞赛叫“隐居自然”,隈研吾担任评审团主席,主题是为北海道的乡村用地设计一座可持续房屋。Kiel Moe和我组队来给参赛的GSD学生辅导,我们学生最终获胜,方案是基于木材固有的可持续性,并考虑到碳封存以及本地取材或回收木材等低能耗手段。设计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把常规的混凝土基墙替换成牢固的木质阀形地基(由回收的铁路枕木制成)。后来GSD参赛队被邀至东京与隈研吾事务所顾问一起为“地平线房屋”制作施工文件,此屋在2013年11月完工。尽管最终‘摒弃水泥地基’的出发点由于施工周期压缩而没能完美呈现,但我坚信这大胆创新的想法已经得到评委们的青睐。”
GSD参赛作品《Horizon House》
森林之光
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re
“第二是我对某段经历的反思——那是我和学生们与佐藤淳(隈研吾长期合作的结构工程师)度过的最后一周,佐藤君举办了研讨活动,带领我们设计很有挑战性的亭子结构,要求营造‘森林之光’——微风吹拂时透过连绵树荫产生的斑驳摇曳的光,它能营造树下奇妙生动的氛围,短暂且瞬息万变。电影导演黑泽明酷爱这种光,把它作为重要叙事线索运用在多部电影中。我觉得隈研吾设计空间时一定也思考过类似的场景,因此暧昧地使用玻璃、金属百叶、木质或竹材的帘子将空间围合,使空间渗透着生机盎然的优雅气质,使我们感知时光的流逝,享受当下,深呼吸。让我们享受此刻,欢迎隈研吾走上讲台!”
讲座正文
我准备了200多张幻灯片,但我只想谈谈我这代建筑师。大家都知道我生于1954年,所以在日本我这代被称为第四代,第一代的丹下健三你们很熟悉,他生于1913年。第二代呢,是槙教授(槙文彦)、矶崎新、黑川纪章,槙教授是1928年的,矶崎君是1931年,黑川君是1934年。第三代是安藤君(安藤忠雄)和丰雄君(伊东丰雄),他们都是1941年的。最后就是我这代:妹岛和世和我,还有坂茂都几乎是1954或56年的。
日本建筑师谱系图,出自《城市建筑》推送“建筑有个圈”
其实矶崎新和我的哲学思考其实都来自两场战争或灾难,我突然想起有一篇丹下健三写的很有趣的文章,讲的是丹下健三与二战间有紧密关联:作为同盟国的一个项目——广岛和平纪念公园(1950年)是个很美的建筑,它展现日本从二战中复苏了,去年七月奥巴马还参观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不久我写了《负建筑》这本书,刚才Mark也说了我的《反造型》在2013年被翻译成英文版,但其实《反造型》也是地震后同时期写的,当时《负建筑》还没被翻译,我在两本书里表达的理念是很有关联的。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丹下健三,1950年
“消隐”的建筑
北上川运河博物馆外景,石卷市,1999年
言归正传,我从北上川运河博物馆开始讲,石卷市是在大地震中损失最惨重的北方城市——城镇的60%都被破坏。这座运河博物馆从图上你不易看出它在哪,这正是我对如何呈现建筑的最初设想:建筑的三分之一在地面上,其余在地下。
博物馆内部功能平面图
从平面可以看出周围有水道、运河和坡形自行车道。其实找到建筑入口挺困难的,完工后客户业主们都在抱怨:“啊,这个入口在哪呢?”我说:“别担心!”(笑声)虽然海啸把所有房屋都破坏了,但在我的建筑这停下了,我的建筑没有被破坏!海啸两周后我去那里逛了逛,见识到自然多么强大。
入口处自行车道照片
朝向河面室内空间场景
浮世绘的层叠手法
日本著名浮世绘画家安藤广重作品《大桥骤雨》
接下来是那柯川马头町广重美术馆,安藤广重是十九世纪浮世绘画家,他以“层叠”手法而闻名遐迩。你们都知道的建筑大师赖特,他就从广重身上学到不少经验,他先是读了1906年美国出版的冈仓天心写的《茶之书》,现在你们仍能找到这本书。赖特深受这本书影响,在他自传中写道:“就如同一道光”,“没有这两个日本人,我无法创作我的艺术作品”,这两个人第一是冈仓,另一个就是广重,赖特正是学会了广重的“层叠”手法。所以美术馆也用三层围屏创造层叠感,屋顶的那些是双层的,创造出所谓“森林之光”的感受——宛如树叶滤出的光。
Nakagawa-machi Bato Hiroshige Museum of Art
场地区位分析图
马头町是典型的里山地区,它也位于北部城市,也没被灾害破坏。作为日本集居村落的基本构造方式,它的主街垂直于伸向里山神社的参道。美术馆里像个很大的洞穴,从洞穴空间可以遥望神社,就像一个纽带连接城镇和山,与自然交融。顶面和墙壁都笼罩木质隔栅,展现出木板的轻巧,同时感受到材料带来的柔软。这种隔栅带来的细小褶皱感使整体空间不显得封闭。
遥望神社的洞穴空间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
屋顶细部照片
20世纪之前当地原材料是联系人类和自然的关键元素,人们日常生活都需利用当地资源。在日本人们通常靠山居住,利用山上自然资源洗衣做饭,而非用来建造基础设施。21世纪人们彻底放弃了自然资源,像在东京这样的现代化都市,大家只依靠政府的基础设施生活,我认为这是很悲哀的。坐落于山脚的神社被遗忘,它传递的信息是:人们不再依靠群山生活。
美术馆平面图
我对于艺术馆的设计理念是:重新恢复人类与自然和神社的联系。在用料方面我尽量使用天然材料,日本木匠经常说最好的建筑材料就是建筑周围的自然材料,因此建筑能够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气候和温度。该建筑大部分采用当地山上杉木制成的百叶,所有杉木都经过防火和防腐处理,尽量不用混凝土,整个艺术馆以匍匐的姿态与周围神社与山林浑然一体。神社传达的信息就是:绕过这座山,不要破坏山。这些米纸材料来自本地的雪松,我们设计了很多围屏和滤层,创造一种并列的“层叠”感,这种手法灵感正是来源于艺术家广重。
室内外空间层叠的通透感
不可居无竹
Bamboo House外立面
另一种自然材料是竹子,竹材是我的最爱,但它不太好操作——因为脆弱且易裂。但我和结构工程师合作创造了这种复合结构——注入型竹竿,“注入型”是指我们把钢材以某角度嵌入,要作板材又需注入混凝土,使它成为独特的支撑。这是我们做成的第一个竹屋,别忘了“邻居”是典型的日本房屋。地面也是所谓“健康地板”,因为走在上面感觉非常舒适。
“注入型竹竿”结构体系
隈研吾第一座竹屋室内外照片
结庐在人境
接下来的竹质项目在中国北京,场地就在长城脚下。我们想向长城学习——长城并不是主动切断景观,而是追随契合自然景观,使环境浑然一体,所以我们也要保持原有的植被景观。这种空间叫“灰空间”,是介于室内外之间的空间,它是我最爱的空间类型——半遮蔽的空间,在日本语境中也被称为“绿侧”,一般位于建筑和庭院之间。
Bamboo Great Wall外景照片
我们拿到一块长城边上的坡地,我设计的竹屋完全是因山势而建,正中像有洞,是竹子的缝隙,我称为建筑物的窗户,通过它,建筑和周围环境融合一体。张艺谋奥运会宣传片里所拍摄的景象,就是通过这个窗户来体现的。设计过程中,好友坂本龙一的电影配乐也对我产生影响,竹屋中选用的大量竹材、空间布局以及室内的黑色地面,呈现的是我对《末代皇帝》的理解。
“绿侧”景观视廊
Chidori——机械时代的终结
千鸟亭,米兰,意大利
当然木材更是我热爱的建材,我们对木材做了全新尝试。千鸟亭是位于意大利米兰的小亭子,是由小chidori玩具组成,这是一种古老的儿童玩具。它通过节点有三种连接方式,如果我们旋转杆件就可以简便地固定它的结构。随后我们把这些杆件带到米兰,由我的学生们自行搭建。
日本传统玩具chidori连接方式
有了米兰的经历后我们回到日本,决定与佐藤淳合作建更大的结构(GC Museum),佐藤教授上周来过这里,他对此结构体系做了测验,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需要6×6cm的杆件截面,虽然在米兰用的杆件都是很细的3×3cm,但它仅作临时结构,这次的永久性结构需要6cm,我同意了——虽说6cm还是有点细。
佐藤淳对结构进行压力和挠曲试验
GC Museum外景照片
这座建筑同样取法于传统的日本木玩chidori(类似中国的鲁班锁)。chidori是巧堆成垛的一系列木条,有着形状独特的节点,只依靠木条的转矩而不断延展,不需借助一根钉子。三维的网格本身也成了博物馆的展柜网格。结构工程师佐藤教授主导了压力和挠曲试验,对系统的强度作出检验,验证了即使用于玩具的结构装置,也能适用于大型建筑。这种建筑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动用你的双手,通过玩具等小型单元的组合,能够创构出一个宇宙。我们致力于这个项目,怀着一种希望,即机器制造建筑的时代成为过去,而建筑能再度回归到人类的双手之中。
木结构体系空间组织模式
这个结构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将立体网格用作展览(把展品放在网格里),同样我们没有使用钉子木板或胶水,只用了节点连接体系。一直以来日本木匠不喜欢金属材料——因为他们认为金属的生命短暂而非价格高昂。他们将崇尚自然作为一种信仰,所以我也喜欢使用这些纤细的杆件要素。
室内展览空间透视
新杆件风格
当我把这些想法讲给查尔斯·詹克斯听时,他说这是新杆件风格,妙趣横生。现在《杆件风格》是一本著名的书,似乎是文森特·斯库利写的?正如詹克斯形容我的建筑一样:新杆件风格。这是一座桥,桥的单元比杆件大些,但我坚持想用小构件——小单元的装配尤为重要。虽然如果我们用大尺度的胶合木柱子通过装饰就能很简单地做出来,但我不喜欢大尺寸柱子,我认为越细越好。因为这座村庄的小工厂只能生产小单元,而大胶合木只有大厂能生产,我们称之为基于本地的建造体系——基于小工厂和工匠有能力做的东西。
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外景照片
杆件小单元连接节点
在同一座村庄,受到当地茶室的启发,我们设计了小旅店Marche Yusuhara(2010)。茅草屋顶是当地典型的茶室形式,虽然很少却是服务村民的“咖啡馆”,我们的立面便运用了这种茅草顶。当然,寻找工匠无比困难,即便在当地村庄,那些手工艺人也早已消失了,传统不复存在了,我们只好去别处寻找。
当地传统小茶室照片
小旅店立面运用茅草顶元素,呼应当地传统
“流动”的木结构
历史悠久的太宰府街景照片
接下来的设计有个独特的业主——星巴克(2012年),基地位于太宰府天满宫,是个古老的寺庙,这是我提过的鸟居牌坊,里山也在这儿,这是日本寺庙的选址圣地——山脉边缘,我们做的并非室内设计,他们(业主)让我设计整个建筑,我为这个项目寻找了全新的木结构体系和独特的编织结构,达到与当地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样和佐藤教授合作。
星巴克门店立面照片
这种戏剧化的结构体系比之前的正交网格体系更加复杂,30度夹角的斜角体系存在是为了创造引入建筑深处的空间流动,因为商店的进深很大,是狭长的空间,因此我们想营造一种流动性以通往建筑尽头。它的结构很复杂,是在日本木匠帮助下由佐藤教授提出独特思路实现的节点,佐藤教授常常去盯着施工现场,因为工匠们有时会忘记这是个结构体系,但不论他什么时候去工地都会失望——工匠们把它做得像个装饰物。
30度斜角全新结构体系
室内空间流动感体验
“地狱组”首次亮相
下一个和佐藤教授合作的复杂结构是位于东京的Sunny Hills(2013年),和这个建筑相比,星巴克显得简单很多,因为星巴克的设计只有一层,但这是个三层的由杆件支撑的建筑。
Sunny Hills沿街立面照片
佐藤淳为此找到了新的结构节点体系,叫做“地狱组”,他解释了名称的原因:地狱的意思是一旦它垮了,我们就完了;一旦它固定了,就再也不能复原。这种节点仅用于家具,对于建筑来说它太复杂,我们特意邀请来的设计师和匠人用这节点来制作家具,但佐藤君的想法是将节点系统运用到更大的建筑中,这就是第一个“地狱组”做的建筑,也可能是第一个用“地狱组”体系在日本的尝试。
“地狱组”对室内暧昧空间氛围的营造
其实“地狱组”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三层的连接体系,如果只有两层它就容易滑动,但我们额外加了一层,它将无法滑动,并且会严丝合缝地固定。
“地狱组”连接体系稳固性分析
我们把这种连接件带到法国,Yure(2015年)就是“摇摆,扭曲”的意思,这与经典的砖石建筑形成有趣的对比——厚重的砖石与质感轻盈的“地狱组”。我想说:和法国工匠一起工作是非常艰难的!
Yure装置建成照片
自然材料的复兴
这是个极具日本风情的项目,叫作白桦林教堂(2015年),位于日本轻井泽,它是个漂亮的度假小镇,距东京两小时路程,它因美丽的桦树林而出名。所以我们的构思就是把桦树林与小教堂结合,建筑是被这些柱子支撑,柱子是混合了钢板和桦树树干。
Birch Moss Chapel外景照片
教堂平面图
教堂剖面图
教堂被桦树林所包围,隔断是可滑动的大玻璃,如果天气很好它将完全开敞。从顶部可以找到这个建筑的位置,但在立面上看建筑的边界消隐了,因为那层玻璃界面很难被发现,建筑的连续性基本被创造出来——地面有连续性,苔藓是地面的材料,甚至坐凳都是透明的。
教堂玻璃界面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建筑的连续性体验
返回到城市项目中,我们也尝试使用自然材料,同样创造都市的小体量,Asakusa Culture 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项目(2012年)位于日本浅草,这是东京很有趣的地方,那些庙宇和宝塔,还有非常有意思的商业步行街,我们的基地就在大门之前。
日本浅草街景照片
项目是个40米高的多功能建筑,我们解决方案是用多个房子堆叠起来,可以在地面和屋顶之间设置一个设备间,也可以利用坡屋顶的斜面布置小剧场,这些看似很丰富的材料其实依然是木头和杆件。
回归Doma的黄金时代
下一个项目是日本长冈市政厅(2012年),我想说一下基地位置是个日本中等城市,距离东京两小时列车车程。此处曾经非常有活力,但现在因为机动化交通的原因,人们都不在大街上走动了。像美国一样,在外面有大型购物中心 音乐厅 市政厅,但现在这里只是个空的城市中心了,其实这种现象发生在世界每个角落。市长的想法是找个临近车站的基地,然后把市政厅从市郊移到市中心,最终他举办了竞赛并选取了我的方案。
基地总平面区位分析图
我们提议将市政厅做成一个Doma,一般在农场屋子里我们采用的就是Doma,这样的半开放空间是十分有趣的,被土覆盖的是工作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聚会的空间,你们都知道榻榻米是典型的日本地面,但榻榻米适用于仪式感的空间,但在这种空间他们不常使用,日常生活是发生在Doma空间里的,大家热爱这个空间,因为它有个漂亮的厨房,可以在夜晚欢聚畅饮。
日本传统“土间”内景照片
但是到了20世纪,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到日本,我们丧失了传统的美好,所以我的想法是把Doma重新带回公共建筑中,这是个新的土质Doma空间,它很明亮且带着土壤的湿润——如果没有覆盖土壤它就不叫Doma了。它是一种有顶的半室外空间,有许多家具在室外,令人吃惊的是小孩子会聚在这里做作业,年长的人也会来这和朋友聚会。
市政厅室内空间照片
小孩子聚在半室外空间做作业
老人们在市政厅空间与朋友聚会
每天这些场景都会发生在市政厅里,这对公共建筑来说是不寻常的:公共建筑通常情况下是个实体体量,并不具有吸引力。但这个建筑吸引着人们,某年就有120万参观者相聚在市政厅——这个城市人口只有25万,但一年就有超过100万人相聚在此。
大厅空间活动场景
小孩在此打乒乓球,女士聚在这跳舞,这个建筑是由非盈利机构运作的,城市仅负责提供这个空间。集会大厅也是完全开敞的,“通透”是空间的主题。后面坐着的是音乐家和市民以及社区居民,这里也用于音乐会以及婚礼。通常这类政客空间是非常私密的,但此设计出发点是政客应该舍弃他们的封闭空间,但在项目开始阶段政客们非常反对我的想法,说服他们是个极其困难的过程。
政客们舍弃封闭空间对公众开放,集会大空间产生丰富多样的活动可能性
接下来谈谈当地材料,米纸在雪中会变白,被称为雪米纸,我们把它应用到家具上。这是农民制作的一种特殊丝绸,这些丝绸布料用来制作柜台。
雪米纸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当地特制丝绸用于柜台
道法自然
在中国的项目中我也努力去尊重当地传统和空间拓扑关系,在杭州的中国美院,我要设计一个博物馆(2009年),原场地本是一座山坡上茶园,设计的初衷是要建造一座可以从地面上感知得到的博物馆,各楼层沿着坡地的起伏形成连续的空间。我致力于保存、振兴和重新展现中国手工艺文化,在教育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博物馆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呼应,以温和的形式嵌入到绿色环境中。
中国美院博物馆远景照片
为了将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建筑物的屋顶由一些废弃的屋瓦覆盖着,使建筑别有一番当地乡村小镇风情。建筑立面同样使用这些废弃的屋瓦,固定在交织的不锈钢丝上。这样的立面帮助控制外部视野,并形成了有趣的室内光影效果。场地是个小山丘,我们的想法是尽量按照场地的拓扑关系来设计,不想破坏原有的肌理。设计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单元,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来处理错综错综复杂的地形。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屋顶。
博物馆技术图纸
最终设计基本上是个有斜屋顶的一层建筑,材料选用瓦片,中国的瓦片很独特,我不喜欢日本的瓦片,因为日本瓦片是大公司统一生产的,颜色尺寸十分一致,并不美。但在中国,瓦片的色泽和规格都极其丰富,因此我们使用瓦片作为建筑界面,就像中国画一样。一片片由不锈钢索铆固着的瓦片构成了外墙的表皮,同时还起到控制室内光照的作用。建筑屋顶和外墙表皮所使用的大小不一的瓦片来自当地的传统房屋,这有助于建筑与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结合现代科技延伸古老材料的可能性,在外观上唤起人们记忆中鸟瞰村庄时青瓦连绵的景象。
巧用中国传统瓦片营造本土化的自然氛围
街巷肌理的延续
这是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第一次在讲座里展示,处于北京的中心地段,天安门广场就在这里,场地在“前门”,是被称为胡同的很窄小的街道。这种融合院子的房屋极其有趣,但最近大部分这样传统的街区被现代化发展带来的高楼取代了,这里亦然。开发者制定了主要改造计划——高楼大厦,但一些记者和杂志批评这种计划,还有人干预拆除工作,最终开发商和政府放弃了建造高楼的设想。
场地位于天安门前门
传统胡同的街区空间氛围
他们的新想法是跟建筑师合作来保护这里,五位建筑师被邀请来参与此项目,我是其中之一。这是我们在北京的新工作室,因为他们要求我们把工作室搬到这个街区。在新想法中这里该成为“设计者之家”:有趣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会聚集在这里,我很赞同此想法所以决定把工作室搬到这带庭院的胡同。重建工作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是个残破的地方,接下来是我们完成的效果图,它还在建造中,下次我会展示完工后的照片。
隈研吾在北京的工作室——带庭院的胡同
总之,基本想法是通过透明性来与传统老街区结合,过去这里有封闭厚重的墙,我们将墙打开创造一种透明感。建筑的木制梁柱等结构在经过当地木工的细心分解和修复后被重新组装在了一起,立面原有的砖墙结构和外凸的铝幕以及玻璃幕墙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平衡的透明感,将四合院面向胡同街道开放。铝幕由两种铝制构件如同拼图一般组合而成,形成雕窗式的有机立面图案。
改造方案效果图
旧瓶新酒
这是第一次展示我们在上海的新项目,场地是一个老造船厂,作为新规划,两个部分功能整合形成综合体。
场地鸟瞰照片
两种功能的重新整合
思路也是给传统建筑赋予全新透明感,这不是简单的保留,虽然保留老建筑,但加上了新的通透体验,我们保留了原有构造体系,产生截然不同的空间。
造船厂立面表皮照片
室内外空间渗透
倾斜透明墙体细部
在欧洲我们尝试了其他想法,例如法国的Besançon city of Arts and Culture(2013年)项目中我想把自然和城市通过孔洞联系起来,保留老建筑加上新的结构。我们也做了场地设计,这是个新的木质建筑,我们为原有古典建筑加上的表皮,小溪的源头就在灰空间里。光线非常重要,就像马克介绍时说的“森林之光”,“森林之光”效果就是这个设计的主题,屋顶和表皮都在创造这种光影体验。
原有古典建筑立面加上全新木质表皮和结构
“森林之光”的室内光影效果
不向库哈斯低头
在巴黎中心麦克唐纳德中转港,这里的麦克唐纳德可不是麦当劳汉堡店,它是巴黎一条街的名字。这个中转港建于1970年,是个600米长的古老建筑,由OMA的库哈斯设计主要平面。在改造项目Entrepôt MacDonald-Education and Sports Complex(2014年)中库哈斯的意见是保留这个600米长的建筑,然后在它顶部加体量——六位建筑师分别被委任设计顶部的盒子。我们分配到的是西部边缘的那个,几位法国建筑师设计的都是方盒子,方盒子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我不想在方盒子上继续加方盒子。
1970年麦克唐纳德中转港照片
项目鸟瞰照片
我想要在它上面添加一个非常轻盈的漂浮屋顶,对于这片区域来说这是个新的社区活动中心,所以我想这个大屋顶可以营造出社区的氛围,这种想法源于日本的传统,同时在欧洲,屋顶也会覆盖社区空间,木材被用作建造屋顶的材料,从材料上说这些百叶和遮阳板是由锌制成,锌对于巴黎建筑来说是很常见的屋顶材料,所以我们使用了锌和木材。我很喜欢半开放式的庭院,因为庭院的一边总是与环境联系——与邻居的关系十分重要。
社区性空间与半开放式庭院空间
颠覆“方盒子”
这个法国新项目是个车站,叫圣丹尼斯车站(2014年),在此方案中我们再次设计了向公众开放的建筑屋顶,最后使车站成为广场的一部分,或许你们有人知道圣丹尼斯有座大体育馆,但这并不是个安全的区域,因为有很多叙利亚等地区的移民居住于此,你们还记得去年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大多数恐怖袭击者都居住在那片区域。
向公众开放的屋顶活动平台
城市宫殿的想法让我们去为这个区域创造良好的社区活动环境,我喜欢这个概念——作为公共的基础设施性建筑,它往往是个方盒子且没有主动开放性,但在这个方案中我想营造社区的空间体验,并且再次使用木材。
室内空间剖透视
材料的举一反三
与这些大型项目相比,我想要展示一些小项目,这个2016年的新项目叫做Jyubako(重箱),它是一种便当盒,你们都知道日本的便当盒是小的木制盒子,所以我将这个构思转译成活动房屋,它有可转动的轮胎。这是我做的有与车辆连接装置的木制活动房屋,门窗像常规的活动房屋一样打开之后成为桌子和柜台,我认为内部空间足够容纳人在里面生活。
活动房屋技术图纸
活动房屋室内外实景照片
第一个我们设计的移动房屋被用作小餐馆,在东京的市中心,我们为餐厅设计了吧台,实际上这儿可以容纳12个人同时坐在房子里。
东京第一座活动式餐厅照片
这也是个位于意大利的小项目,石头城堡(2007年)用石材作为结构,是非常薄的小石头——结构使用了仅一厘米厚的石材。
我们将石材转译成铝材,对于小项目我们通常延续上个项目的思路。在设计了这个小的家具系统后,我们设计了铝制的房屋(2009年),从结构上来说这些铝材足够相互支撑成为一座房屋。
房屋有三间屋子,它的性质介于房屋和家具之间,我很喜欢这个想法,一个普通的房屋只是一个盒子,但在这间屋子里墙体作为家具存在,而且它是由学生们自己建造完成的。
铝制房屋剖面图
学生搭建完工照片
然后我们用由铝片组成的节点系统来完成Lucien pellat-finet Shinsaibashi的室内设计(2009年),这里只用到三种不同节点来实现有机型态,它在大阪被实际建成。
铝片节点系统示意图
在大阪建成时室内照片
高科技材料初步尝试
接下来的项目在材质上有所变化,这个意大利的Ceramic Cloud展厅(2010年)用陶瓷砖作为材料,我们知道陶瓷通常被用作贴面材料,但在此方案中我们用陶瓷砖做结构。
结构工程师分析了这个结构系统,这是个垂直构件组成的体系,像标准的管材,由陶瓷砖固定,这些不同角度是为展厅创造丰富变换的光影效果,可以看到它的边缘很薄。
下一个项目KXK(2005年),你们可能不熟悉这种材料,它是一种形态记忆合金,在特定温度下会还原成它本来的形状,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材料,它们会记住30摄氏度时的形态,但在其它温度下它们会忘记这个形体。
形态记忆合金特性分析图
所以我们在工厂制造了这些支撑结构,因为它非常柔软,金属的直径只有4毫米,所以我们需要这种材料。在整个结构体系固定以后,把支撑结构移除就可以继续完善。在白天它们会记忆形态并形成非常坚固的圆形,到了夜晚它就逐渐地收缩变形。
工厂制取支撑结构过程照片
接下来的材质是雨伞,米兰邀请我们去设计这个Casa Umbrella方案(2008年),主题是为难民设计一个房屋。我的想法受到巴克敏斯特富勒的灵感启发,因为他设计的富勒顶(穹顶)是个简单的圆顶体系。
但是我想使用一种日常生活用品——雨伞,如果我们可以携带这种雨伞,那么15个就可以建成这个房子,极其简洁。这是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小雨伞(我觉得很时尚),大家很容易找到拿着同样伞的朋友,朋友们可以一起拿15把伞建房子。
内部足够容纳15个人喝酒聚餐睡觉,这种三角形作为雨伞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窗户使用。
水箱的无限潜能
接下来的材料是纽约的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2008年),要求我们为上门快递展览设计的小房子。设计概念源于水箱,它被用于工地,注满水会变得更重,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装置,我们为展览设计的滑轮水箱,它有两个圆形凸出,可以连接形成水流。
水箱通过凸出部分连接形成水流
但是预算不足以建造整个房屋,这只是MoMA展上的模型。在MoMA之后,日本的“间美术馆”要求我们设计一个真实尺度的房子,这里有浴室和厨房,热水可以在水箱里循环,这是很新颖的点子,通常的结构与管道和室内空间是分开的,但在这座房屋里它们完全是一体化的:水在墙体里流动,在地板流动,形成一个十分高效的空调系统。
MoMA展览水箱装置模型
为日本“间美术馆”设计的真实尺度水箱房屋平面图
学生们在大学校园实地建造,作为防水材料,它有很大的障碍,我们为这房子设计了一个庭院,室内空间即使对于日本人使用都觉得太小了。(笑声)
学生实地搭建成果照片
现代材料的禅意
这个想法在实际项目中表达——北京茶室(2014年),这是个永久结构,水箱支撑着整个结构,茶室就在故宫附近,是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使用聚乙烯空心砖建造了一个传统的四合院风格的茶室。这种日常多用于包装的塑料材质的“现代的砖石”,承载着一座古老的四合院。这种聚乙烯空心砖具有绝缘隔热的性能,也为室内引入了光线。四种不同形状的聚乙烯砖块,通过独特的方式拼装而成。
北京茶室技术图纸
所以对这项目来说,我们应该解决防水和隔热保温的问题,作为新型建材它有双层系统来解决隔热问题。因为建筑位于故宫西门的历史街区,所以我们需要保留原来的屋顶,但我非常喜欢新的材料和传统屋顶的结合。于是我采用了四种尺寸的浅色聚乙烯空心砖,其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却又能像纸一样通过光线。整体设计看上去通透宁静,意蕴深远,充满禅意。而在屋顶的室外空间可以看到故宫东华门、护城河和远处的白塔,视野极佳。
茶室室内空间照片
保留传统屋顶形式,屋顶可远眺故宫
整个茶馆从天花板到墙壁使用了H形和方形的半透明白色塑料模块进行拼接组装,使得白天时阳光会有一部分从墙体“渗”进来。这么一来,室内采光很自然,白天用不着点灯,而且半透明的塑料模块还能有一种大理石的质感,让茶室看上去更古典。当然这种古典也体现在内饰布置上:“皇家”配色的大花地毯、藤编或皮质座垫、木制家具、古风花瓶和字画……所有布置和窗户外露出的紫禁城一角显得十分和谐。
“漂浮”的茶室
接下来是织物建筑系列,这是在德国的一个茶室(2007年),位于理查德迈耶设计博物馆的花园,你们都知道博物馆在法兰克福,他们要求我设计一间茶室,我的想法是充气结构:瞬间形成茶室空间。
我们把它称为“杯面茶室”——速成的茶室,只要15分钟它就可以建成,这并不是玩笑。这是个思虑周全的项目,有双层结构系统,室内可被用作茶道仪式和茶道教学场所。
此后,在位于华盛顿的国家建筑博物馆,我们建了一个漂浮的茶室,经费十分有限,我随身带着这个茶室——这是可行的,因为它也是气球和织物,这种织物叫做“羽幻纱”,可能是世界上最轻的织物。
材料柔软性的探索
之后这些形成了系列,从法兰克福开始到华盛顿和北海道,正如马克对地平线房屋的解释,它是由一名哈佛大学学生设计,在那之前我们进行了Memu Meadows项目(2011年),受Ainu houses的启发——这是阿伊努民族居住的房屋,他们是北海道的少数民族,竹叶制成的房子极其柔软。
阿伊努民族竹叶制成的传统房屋
我们萌生了类似的想法:柔软的房子,但不再是竹叶,我们用了织物,还是个双层房屋,内有供热系统,正如阿伊努风格的房子,即使在夏天人们也对土地进行加热,到冬天地面也足够暖和,他们便于获取热量。所以我们这座房子有相同的体系,尝试用双层来隔热,即使零下30摄氏度我们也能在这个房子里存活。
之后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国际留学生关于这种空间的竞赛,我们设计了大量房子,早稻田大学在2012年胜出,2013年庆应义塾胜出,最后,哈佛大学在2014年胜出——马克的团队设计了这个房子,名为“地平线房屋”,内配可持续性设备,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计了Nest We Grow——伯克利居民喜欢吃蔬菜。
自然材料的最新延伸
在京都,我们设计了可移动的亭子Shimogamo Shrine “Hojo-an”(2012年),思路是用磁铁节点,正如我所说的一些传统节点,但对这个房子它是可以固定木棍的节点。
这是最近3M公司发明的非常结实的磁铁,它带有木棍的三层膜结构,通过磁铁的吸力连接起来成为坚固的木材。在这个阶段它还只是个卷状体,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搬动它,然后在下个阶段,在三定律的作用下,三层薄膜在磁铁吸力作用下成为一面坚固的墙体。
虽然它还是墙,但你可以辨认出里面有三层薄膜,这是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的应用,它们非常便于移动运输。
磁铁节点细部照片
还有一种材料是纸,这是一种用纸板搭建的亭子,是特殊的巴尔干化的纸,我们做了许多类似的亭子。
2013年在伦敦,我们使用非常微小的竹棒做的熏香,你可能知道这种香,它们通过塑料的节点连接在一起,经过加热,塑料节点会变得非常紧密。
这是皇家学院空间的一部分,然而这些细微的过程我们都看不见,我们只能闻到香气,它可能看上去不像亭子,但我们称它为“亭子”,这是一种和极其细微的材料发生作用的现象。
重新尊重自然
最后,我想展示奥林匹克公园体育馆的设计(2015年),你们可能对这项目很感兴趣,这就是我的方案。众所周知扎哈的设计第一轮比赛获胜,但因为超支而被取消,在第二轮比赛中我们提交了这个方案,对这个设计我首要的想法就是高度越低越好,扎哈的方案是75米高的建筑物,现存的体育馆是60米高,然而我们的目标是低于50米,这样做的原因是场地是个风景如画的公园,所以我们想将体育馆建低,低于49米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与工程师合作去减少主梁的尺寸,进而达到49米。对于此项目,我认为木材是必须的,因为这是在公园里,与公园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是从传统建筑中获得灵感指引,层叠的屋檐有利于建筑物的寿命,大家知道法隆寺是建于7世纪的最古老建筑物,但你知道法隆寺存在了多久吗?1400年!优点是木头是可以替换的,而混凝土不能替换,关于混凝土的使用期限有不少争议,有人说最多一百年,也有说最多两百年,但其实混凝土要使用两百年是十分困难的,木头却可以使用1400年,由于这种特性,屋顶部分都用木材来建造,同样所有要素清晰可见,这就意味着它是可替代可回收利用的。不只如此,细节里还藏着许多秘密,在底部那些像隔栅一样的东西,100年后木头边缘的状况会变得很糟糕,所以他们敲击隔栅底部以去除边缘部分,使用新的部分,这是个很聪明的办法。
另一个想法来自屋顶,这个屋顶是由钢铁熔炼铸造的,为了减少屋顶重量所以我们用木材代替钢铁,减少了1000吨的重量,这意味着地基和每个结构部分的重量可以减少,所以今天的主题是从混凝土到木材。
同样从别的理由来说,这是空调导致的,所以我们采用自然通风,并做了一个模拟测验,我们改变了部分要素的位置,要素之间有间隙,就像木板一样,场地随着方向变化,南面非常狭窄可以把南风送到建筑底部,北面很开阔,顺着北风走向吹到建筑顶部,通过仪器我们可以控制风的体积,这就是模拟的试验。
结语
我们也在材料方面决定采用灾区的木材,就是海啸袭击的北方地区,熊本县去年四月地震也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些地区的木材将会用来建造。这是我自己在石卷拍的一张照片,因为我们设计石卷的第一座建筑,在灾难发生两周后我又去那里拍了这张照片,感到非常震惊。我行走在宫城县石卷市,原本能够容纳4万吨级船舶的世界贸易重要港口,瞬间只剩下潮水退却后的瓦砾。我意识到现代建筑的起点或许一开始就弄错了,钢筋与水泥的建筑交响乐在自然的咆哮声中一无是处。很多在水边的混凝土结构被水冲垮了,而海拔水平稍微高一点的木质结构反而幸存了下来。
因为在20世纪前人们没有沿水建过建筑,因为海啸每隔六七十年就会来袭,但到了20世纪我们忘记了一切,忘记了大自然的危险和强大。通过这些灾难我们重回第一个主题,在1995年和2007年地震后,我开始思考怎样像我们设计理念一样去尊重自然,20世纪的主题是怎样去对抗自然,在20世纪我们坚信建筑是强大的,比自然强大得多,但事实上自然比建筑更强大,我们应该重新尊重自然,这就是我今天讲座的主旨。谢谢大家!(掌声)
问答环节
Q
感谢您今晚的精彩演讲,我想对于那些有着很多传统日本原则的人,比如细木手工艺 纱锭和定位建筑,我很好奇您现在所感受到的,你们公司近来成长很多,您也做了不少国际工作,如果您觉得做日本以外的项目已经影响或改变了你解决某些项目的方式,或者您觉得您有责任去在全球范围内展现日本原则?
隈研吾
是的,我确实尝试去研究地点和每个项目的背景,这里存在着太多历史条件环境和地形,每个项目都是迥然相异的,每当我们试图寻找特定的条件对应特定的项目,我们都不愿意继续推行之前的设计。这对每个建筑师来说是不同的,比如安藤忠雄,他的想法有很强的核心,所以他尝试把他的想法加在每个地方。但我的想法一直是试图与项目进行对话,有时在对话过程中我会用到来自日本传统线索的暗示,但这不重要,我想我们背后会有很多思路,所以不仅对于日本传统建筑的想法,还有砖石建筑。例如带滑轮水箱的那个项目,这个创意来自砖石结构,砖石不是日本传统,而是西方的传统,但我们得到了启示,我们把砖石和塑料结合。我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我喜欢研究这些结合的事。
Q
我的问题是,当您谈论现代建筑,日本建筑从丹下健三开始到第二代矶崎新,再到你这代,但我很好奇是什么贯穿一代建筑师的延续传承?在当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下一代的角色又会是怎样的?
隈研吾
至于我之前那一代,丹下的那一代,槙教授那一代和安藤那一代,他们都对木结构不怎么感兴趣,因为在日本我们有很大分歧,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师,那些人设计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而传统设计师们是与他们完全分离的,传统建筑师设计了传统的茶室和滑雪度假屋,这是传统的理念,这两群人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憎恨彼此。我想这对于国家并不好,因为我们有很深厚悠久的传统,但这两群人是背离的,在我这代,我想打破两代人间的这种边界限制,有时我们用一些古典建筑的细节,而且我个人喜欢木结构,我试着去创造一些两者兼容的建筑形式。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而且我相信这对我们的传统是一种健康的模式。
END
推荐阅读
「装飾と罪悪」の再考(装饰与犯罪的再论)
新建築 1991 10
「電子時代のピラネージ」(电子时代的皮拉内西)
新建築 1992 3
負ける建築
隈 研吾 (著)
反オブジェクト―建築を溶かし、砕く
隈 研吾 (著)
10+1 No.32 特集=80年代建築/可能性としてのポストモダン
磯崎新Interviews
磯崎新 (著), 日埜直彦 (著)
作者介绍
孙志健
东南大学本科在读,关注以扎哈·哈迪德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建筑风格。
志健在全球知识雷锋的其他文章
恭喜您已经看到这里啦~本期文末为大家带来——
竞飞获得日本一决定战全国第一的毕业设计作品赏析
竞飞
建筑杂志(日本建筑学术专刊): The Table of Youth专栏执笔,东京大学建筑学科隈研吾研究室研究生,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本科毕业,毕业设计日本一决定战:全国第一。(文末附竞飞文章《日本·现代·艺术——闭合之环,恶劣之地》)
作品以政治哲学为现实前提,以戏剧架构为文本表现,探讨所谓“软禁”的空间暴力性。
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以剥于裸生(La vida de nuda)描述在例外状态下生命政治的形式;作品中,以分裂症状态呈现的权力,将社会置于恒常的例外状态,由空间形式与机能的“误配”,展开“寻而无处,不意迷失,终陷囹圄”空间秩序的依次递进而产生对于欲望的逐步规制。分别以图书馆,地铁站,百货店为代表的知识为由的欲望,行动为由的欲望,身体为由的欲望三个阶段展开软禁的逐步规制。
雷锋福利
欢迎添加“全球知识雷锋机器人”,邀请您进入东大知识雷锋粉丝群。东大群由成师傅、一君、竞飞坐镇,会日常分享读书心得、带大家赏游日本风光和精彩建筑,欢迎大家进群学习互动~
~ 东大粉丝群日常 ~
グループ追加など大歓迎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竞飞的文章《日本·现代·艺术——闭合之环,恶劣之地》